关于印发《青浦区科普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返回列表

各有关单位:

《青浦区科普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青浦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2021年4月9日

 

青浦区科普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区域科普事业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培育创新文化,提升区域发展软实力,更好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和科创中心重要功能承载区建设,根据《上海市科普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青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与总结

“十三五”以来,青浦区科普工作聚焦民生关切、贴紧群众需求,以全面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为主线,积极探索“N个1”“+科普”、大协同等科普工作模式,大力加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全区科普事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成功创建2016-2020年度上海市科普示范区和全国科普示范区。

(一)主要成效

1.科普设施体系日趋完善,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新基础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持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多层次、多类别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健全,为促进新时代全区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全区现有各类科普基地61家,其中市级科普基地15家(含国家级7家);科普村(居)13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区5家、市级科普示范社区9家;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4个、学生科技创新社团16个、中小学校科技活动室337个;区级科普公园1家、特色科普场所2家;村居科普活动点319处;建设“社区书院”10个;设置“科普之窗”64台。

2.科普活动品牌效应凸显,为“十四五”发展增添了新亮点

青浦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科普活动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不断扩大。一方面,依托科技节、科普日等国家和上海市级重大科普活动平台,举办富有青浦特色的各类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6-2020年,青浦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超过1200项,参与人数超过1500万人次,大大提升了科普活动的群众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结合青浦实际,培育了长三角“科普动起来”家庭创新制作大赛、水岸科普集市、青浦名家科普讲坛、“院士青浦行”、“崧泽杯”社区创新屋创意制作大赛、青浦科普拍客、“绿色青浦 雏鹰飞翔”——青浦区中小学生无人机竞赛等具有青浦特色的科普品牌活动,促进科技惠民、科普益民。

3.科普宣传网络不断健全,为“十四五”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十三五”期间,青浦区顺应互联网、新媒体发展趋势,利用融媒体平台,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科普宣传。一是强化电视、报刊等传统主流媒体的科普内容推送。各类科普活动均在本地电视台的《青浦新闻》中播出。联合电视台制作《青浦科技》,每周日播出。创设《青浦科普》期刊,并与各类报刊杂志密切合作,及时报道青浦科普活动和科普工作的特色及亮点。二是积极开拓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渠道。依托青浦科普微信公众号、青浦科普网、青浦区门户网站、绿色青浦微博、绿色青浦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网上视频访谈、“互联网+科普讲坛”等科普活动,即时推送科普内容和信息。三是推动科普宣传嵌入公共场所,充分利用地铁、公交、道路等公共设施开展立体式科普宣传,整合地铁17号线沿线科普资源打造“与你一起(17)”科普新干线,扩大了科普宣传影响力。四是丰富科普宣传内容产品,结合自身特色和优质资源,策划创作了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先后编印《平安生活》丛书1500册、《公众应急救援应知应会手册》3500册、《生活中的信息安全》6000册、《生产安全,你我须知》2万册。

4.科普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为“十四五”发展提供了新保障

一是完善宏观管理。调整青浦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区公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成员,明确青浦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青浦区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全面负责组织工作督查。二是加强部门协同,区科委(协)积极履行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和区公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以项目共建、活动共办等为抓手,整合各部门资源合力推进科普工作。三是优化科普投入机制,以项目资助形式撬动社会资金投入科普,鼓励科普创作和项目研究,近五年累计立项123个科普资助项目,其中3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四是集聚培养科普人才,以科普专家库建设为抓手,围绕“绿色青浦科技惠民”、“绿色青浦北斗领航”等集聚了一批科普专家,持续开展科普基地、科学诠释者、科普讲解员、街镇社区科普管理干部等专项培训,提升科普专兼职人才业务素质。

(二)不足及挑战

尽管全区科普事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与新时代的新要求和社会公众的新期盼相比,全区科普事业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适应的问题。

1.优质科普服务供给亟待丰富

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参与面不够广、吸引力不够强、本区特色不够突出。区内科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尚未建成,集聚、吸引市级优质科普资源的能力仍有欠缺。高端科普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原创作品和精品仍然比较缺乏。

2.科普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民科学素质和科普工作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东西差距”和“城乡差异”,西部区域和农村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不同人群科普发展不平衡,日常科普活动以亲子家庭和社区老年人居多,职中人群参与科普活动相对较少。三是政府推动与社会作用发挥不平衡,科普事业总体上处于以政府推动为主的阶段,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从事科普的意愿还比较缺乏,专门从事市场化科普业务的企事业单位还比较少。

3.专业化科普能力亟需提升

科普专业化水平和精准化服务难以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科普需求,创新主体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资源投入、条件保障方面存在明显的“重研发、轻普及”现象,全区科普财政投入呈现逐年缩减现象,科普专兼职工作者队伍建设亟需加强。科普应急服务能力难以适应后疫情时代的科技传播要求,对社会热点焦点议题、公共事件以及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新科学问题的反应和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与需求

(一)坚持人民至上,把适应新矛盾作为科普工作的基本遵循

坚持人民立场,心系人民才能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普事业,也要积极顺应我国社会矛盾的这一重大历史性变化,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

(二)突出政治引领,把宣传贯彻新思想作为科普工作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科普工作要把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大对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重大成果、优秀团队、重点政策举措的宣传和普及,让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参与科技创新,在全社会凝聚共识,汇聚创新正能量,推动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对科技工作者的高度关怀和关爱,引导社会公众特别是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重大意义,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把培育发展新动能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方面

着眼未来,青浦将“全力打造面向长三角的高能级城市,推动面向创新型的高质量发展,创造面向全社会的高品质生活,构建面向国际化的高效能治理”,必须持续深化 “一带三中心”科创布局,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北斗导航、人工智能、芯片、生物医药、新材料、民用航空等科创产业发展,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科学普及是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重要领域,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必须要把培育新动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方面,以繁荣科普市场、培育科普产业为突破口,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围绕科普相关领域开展创业实践,催生具有科普功能的新业态,增加市场化、专业化科普服务供给,集聚形成科普产业集群。

(四)注重开放协同,把深化区域一体化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青浦作为东接虹桥枢纽,西联苏浙两省的“上海之门”,承担着服务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任务。全区科普工作要围绕长三角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强化与苏浙皖及相关城市的合作交流,促进上海具有美誉度的科普活动、科普资源向国内外辐射扩散,让更多的人们享受和共享。

三、发展目标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产业高地与活力新区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需求,聚焦科普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抓好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和品牌活动的推进落实,以点带面,通过品牌活动、精品力作、重点项目的实施,引领科普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理念

1.注重工作机制的社会化

以推动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契机,着眼未来发展,加强引导激励,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科学普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育、丰富科普的社会细胞和社会元素,建立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共同受益的社会化、市场化科普运作体系和工作模式,形成全区科普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2.注重内容开发的综合化

立足区域特色,顺应学科交叉、科技经济社会融合的发展趋势,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将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进行整合传播;促进科普、娱乐、体验、生产有机融合,寓教于乐、寓教于玩;推动创意、创新、创业纵向延展,不仅关注科技创新,更要激发创意,推动和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注重资源配置的高效化

强化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条块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事业与产业、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科普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分散资源的集中利用、不同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科普资源各尽其用、科普主体各显其能,形成多元化投入、集聚化配置的科普资源开发格局。

4.注重科普服务的均等化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能力为宗旨,注重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全覆盖,根据不同人群的具体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科普内容、形式和标准,提高科普对象的覆盖率;坚持以点带面,注重科普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营造“人人从事科学传播、人人享受科普服务”的“大科普”格局。

5.注重发展视野的国际化

充分利用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以提升科普国际影响力为导向,以国际化的理念和全球视野谋划工作、策划活动、实施项目。在科普功能辐射上,实现从注重本地化向本地化、区域化、国际化有机结合的转变,既重视引进利用国际优质科普资源,也要积极将自身推向国际、融入全球科普格局,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创新、开放、专业的良好形象。

(三)发展目标

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科普工作方式转变,以科普工作方式转变推动科普服务质量和效益提升,着力建设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样板区、长三角科普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生态科普文化融合发展标杆区,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南科普水乡,争创新一轮(2021-2025年)全国科普示范城区。

到2025年,科普工作统筹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化、区域化大科普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区科普能力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实现跨越提升。全区科普基地(含市级和区级科普基地、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总数达到80家;培育3(含)个以上具有较高品牌影响力的科普活动;获得国家或上海表彰奖励的各类科普作品(科普获奖项目、科学实验秀、科普图书、科普文艺作品等)不少于10项。

1.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丰富高质量科普服务及内容产品供给,浓郁科学、理性、求实、创新的社会氛围。围绕“三大两高一特色”(即大物流、大会展、大商贸,高端信息技术、高端智能制造,文旅健康产业)主导产业以及北斗导航、5G技术、进博会等具有青浦特色的业态培育形成一批品牌科普活动和项目,产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内容作品,以高品质的科普服务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长三角科普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聚焦青浦战略定位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加强长三角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化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协作,促进公共性领域的共享与交流,推动互补性领域的分工与合作,共同策划举办重大科普活动,共享优质科普资源,共树区域科普品牌,凝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识。

3.生态科普文化融合发展标杆区

抓住生态绿色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具有绿色基底的青浦科普文化。重点聚焦“生态绿色+科普”、“水乡文化+科普”,促进科普与文化、艺术、体育深度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得益彰,构建特色科普发展标杆城区。

四、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全区科普工作将聚焦培育特色科普品牌、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增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等三大方面,部署实施若干重点任务,进一步推进青浦区科普事业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创新工作思路,培育科普特色新品牌

树立以品牌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新思路,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重点任务、基层科普工作特色资源、社会公众日常生活需要,持续优化以融合为核心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机制,推进科普与区域中心工作、基层特色资源和社会公众需求紧密结合,创新科普内容和传播形式,打造更多引领时代潮流、具有鲜明青浦特色的科普新品牌。

1.聚焦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产业科普品牌

聚焦5G、人工智能、北斗、物流等青浦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深挖产业科普潜力和企业科普活力,深入推进“特色产业+科普”,与青浦区科创走廊建设衔接,同步打造青浦区科普创新走廊。

创建泛5G科普品牌。以5G产业在青浦的布局和发展为根基,强化5G及相关领域的知识普及、推广5G应用及相关领域的科普常识,加强5G及相关技术在科普活动、展览、传播中的应用,创建泛5G科普品牌。

深化“北斗+科普”。围绕“北斗+”到“+北斗”的应用场景拓展,开发更具创意的北斗科普产品,打造更具特色的北斗科普活动,进一步夯实立足青浦、服务上海、面向全国的北斗科普教育基地。

全力推进“进博盛会+科普”。提升广大居民对举办进博会的理解、包容、支持和参与度,服务保障进博会举办,依托进博会主场优势,打造进博会特色科普主阵地。

2.依托生态绿色基底,擦亮绿色科普名片

立足青浦生态优势和水乡特色,以湖泊水系沿岸和古镇水乡为载体,突出绿色科普基底,做好生态科普文章,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南科普水乡,为青浦打造蓝绿相间的人居环境生态系统提供支撑。

聚焦淀山湖、金泽水库水源地保护,开发水源地保护研学路线,探索建设市级水源地科普基地。聚焦“一镇一园”建设和“一河两湖”的环境治理,融入生态科普宣传,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创建生态科普活动品牌和生态科普基地。

助力朱家角、金泽、练塘三大古镇的有机更新,为江南文化注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基因,为传统工艺融入科技元素,培育特色“科创+文创”品牌,以水乡古镇为载体培育发展青浦特色的科普文化产业。

3.深化长三角合作交流,打造区域科普亮点

加强与嘉兴、苏州等毗邻地方的合作交流,构建地方科普创新联盟。强化优势特色科普资源的共享共用和互补互鉴,持续发行长三角科普护照,构建长三角科普游学研修路线,实现长三角科普基地和科普场馆资源的有机链接。

围绕示范区总体规划的绿色人文和创新功能两条走廊,联动吴江、嘉善共建长三角科普一体化示范走廊,围绕环淀山湖创新绿核布局,联动吴江、嘉善、昆山共建生态文明与创新人文融合发展的环淀山湖科普生态圈。

在举办青浦科技节、全国科普日青浦区活动期间,邀请江浙皖同行参加,联手打造品牌科普活动,共同策划举办博览会、创新大赛、科技竞赛等赛事活动,打造长三角科普合作的亮点和名片。

(二)突出以人为本,促进科普服务全覆盖

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公众需求,注重职前、职中和职后人群的全覆盖,促进科普服务的普惠与公平。着眼于全方位推进、全覆盖服务、全渠道传播,构建普惠性的科普服务体系。

1.以科技教育为抓手,培育职前人群的探究精神

以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为宗旨,坚持以点带面、内外互动,推进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协同发展,加强STEAM教育,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建设科技特色示范学校,浓郁中小学校科创氛围,推广探究式项目化学习方法,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动员企业履行科普责任,建设青少年科普实验室和技能实训基地,培养青少年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定期组织学生-科学家见面会,让学生们与科学家、科技导师“零距离”接触,在与科学家的双向互动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科学知识及科学精神。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提升职中人群的职业素养

提升城镇劳动者的创新创业能力。聚焦企业职工、白领人群、外来务工人员等城镇劳动者,大力开展科普专题宣传,举办各类就业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职业技能比赛等,引导更多劳动者投身创新创业潮流。积极参与“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海市技术能手”评选,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普及金融理财、企业管理、营销策略、健康保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都市白领的创业技能和就业素质。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创业家以及从事创业辅导和策划的专业人士,开展创业技能培训。

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管理和创新决策能力。制定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教育计划和方案,积极开展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知识、科学管理知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重点内容的普及教育,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创新意识和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通过“学习强国”、上海干部在线学习、配发科普读本、示范区大讲堂、院士专家科普讲座等多种平台和方式,加强对公务员和领导干部前沿科技知识、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宣传普及。结合学习型机关建设等,举办各类提高科学素质的读书活动及知识竞赛。

提升农民群体科学生活和科学致富能力。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乡村振兴科普惠农计划,加强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科普资源的挖掘利用,通过科技入户、集中培训、观摩学习、项目扶持等方式和手段,助力培养一支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模式,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服务组织网络,促进城乡科普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以高素质农民推动“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赋能农村振兴、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

3.以社区科普为依托,引导市民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建设社区科普公共服务圈,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着力提高市民运用科学知识来改善生活的能力。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等组织的科普功能,重点传播先进科技理念和现代科技知识,促进全社会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聚焦生态环保、防灾减灾、食品安全、低碳生活、大健康科普等内容,推广科技文化进社区、科普体验、心理健康咨询等群众满意度高的科普活动。

(三)深化能力建设,打造科技传播新载体

强化科普内容和传播载体设施建设,创新传播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提升科普服务能力。深化“互联网+科普”新模式,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运用多元化手段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1.健全科技传播设施载体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的统筹布局与规范管理。持续推进国家、市级、区级科普基地三级联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建和申报市区两级科普基地。促进本区科普基地的互动合作,深入推进“一基地一特色”创建,鼓励科普基地积极应用VR、MR等现代技术手段,引导科普基地打造品牌活动项目,提升科普服务内涵。强化在青市级科普基地的应急科普优势,完善应急科普内容体系,建设领域全覆盖、人群全覆盖的应急科普实训基地。

着力完善街镇、村居等基层科普设施。加强社区书院、社区科普活动室、社区创新屋、食品药品科普站、东方信息苑、科普图书室等社区(基层)科普场所建设。推动科普有机嵌入党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和空间,促进科普融入市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持续开展科普示范街道(镇)、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打造街道(镇)、社区科普亮点。

扩大公共场所科普宣传。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公园、商店、书店、医院、影剧院、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宣传设施,拓展科普功能。重点推动科普进商场、进公园,定期举办科普集市等活动,将科普融入人们休闲、购物、医疗、旅游等日常生活之中。推动科普进地铁站,打造若干科普车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利用公共场所的商业电子屏、企业广告牌等各类社会化载体,扩大公益性科普内容推送,拓展科普工作影响面。

2.拓展大众媒体科普渠道

扩大专业媒体科普宣传。引导电(视)台、报纸、期刊、杂志等传统主流媒体增加公益类科技、科普节目的策划和宣传,确保各类专业媒体有一定的栏目、时段用于科普宣传。支持专业媒体加大科学家精神和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畅通渠道,鼓励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报道的选题策划,及时就相关热点科技话题在媒体发表科普作品。

构建互联网科普新媒体矩阵。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科普工作有机融合,开发云课程、建设云平台,做强青浦科普云,促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智慧科普盒子”的应用推广,整合优化青浦科普网、青浦科普微信公众号等科普资源,构建互联网科普新媒体矩阵,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科技传播能力。

3.丰富科技传播精品内容

加强科普作品创作。鼓励和支持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力量,结合青浦区域特色和产业特点,创作图书、画册、剧本、小品、影视等科普作品及文艺节目。通过科普内容聚合和分发以及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等,针对不同科普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推送具有针对性、权威性较强的科普内容。

探索科普产品产业化。促进科普与文化、旅游、体育等深度融合,在科普展教具、图书出版、影视、玩具、游戏、旅游、网站等领域,催生具有科普功能的新业态、打造科普服务新模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完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公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全区科普工作开展的良好格局。持续加强基层科普组织建设,完善科普工作网络。根据新时代政府管理改革要求,优化科普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快推动国家及上海科普相关政策的落实落地,提高科普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加强科普投入

提高科普投入质量和效益,确保区级财政对科普事业投入的稳定增长,区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市人均水平。充分发挥财政科普经费投入的带动效应,拓宽科普投入多元化渠道,健全多元化的科普投入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内外热心科普事业的团体和个人捐赠,支持科普事业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

壮大科普专兼职工作者队伍,确保专职科普管理人员稳步增加,培养、吸纳专职科普人才。持续推进科普专家库建设,集聚国内外知名科普专家为青浦服务。充分发动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建立稳定的区、街道(镇)、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科普工作业务培训,提升科普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定期举办科普管理、科普讲解、科学诠释者等专业培训班或研讨班,为科普工作者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加强评估激励

    进一步完善科普项目验收评审、科普基地年度检查、科普街镇和科普示范社区考评机制,引导各类科普主体更加重视科普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定期开展社会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做好科普统计分析等基础性工作。争取科普奖项纳入全区科学技术奖励体系,对为全区科普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发布日期:2021-04-16